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4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对崆峒区回族文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7-03-25 海阔云碧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推荐阅读★

【平凉记忆】陇东旱码头上的回族人

【平凉记忆】陇东旱码头上的赶脚人

平凉清真北大寺

清真寺‖杜家沟清真寺

《艺林清风》序

【平凉文史】达浦生与国立陇东师范学校

平凉有个吴老总


重要提示:防止封号失联请长按左侧二维码加小编好友,各种信息天天看!



对全区回族文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海阔云碧


伊斯兰教贵圣穆罕默德有一句名言:“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多年来,在全区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勤劳勇敢的崆峒回族群众按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与全区各民族兄弟和谐共处,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回族文化,也为保护弘扬崆峒地域优秀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回族文化设施建设特色鲜明



崆峒区现有7个回族乡,3个以回族为主的街道社区。有回族中学2所,小学5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区域文化设施建设,目前,7个回族乡均设有文化站,回族社区、中小学均设有图书馆、文体活动室。值得注意的是,不发达地区多元化投资文化设施建设这一政策在我区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热心文化事业的回族群众自发的捐款捐物建起了全市第一家穆斯林图书馆。清真北大寺、西寺也由坊民捐助成立了图书馆。2004年,以经营清真餐饮业出名的回族企业家陈凯,率先在城隍庙建起了“北京经典艺苑平凉分店”。2007年5月,华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忠轩,斥资4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集承办展览、书画、古玩、玉器交流为一体的华轩艺术博览中心,成为崆峒,乃至全市文化设施建设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全区回族人士开办的画廊6家,古玩店13家,开设“平凉民族艺术网站”一个。

【文化】民族艺术家走进华亭


二、回族艺术创作人才辈出




一方面,文学创作势头强劲。在平凉文学大军中,崆峒回族作家占有一定的优势。成绩比较突出的有:蓝鸿勋、李树生、丁天光、邸广平、秦玉龙、海正东、安正辉、汪旭红、李晓明、马有常、舍存贵等。李树生曾长期从事地方志的编辑工作。2008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平凉西寺志》,为全省第一家由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清真寺志。蓝鸿勋先生在从政之余,坚持杂文创作,多次在全省优秀杂文评选中获奖。以散文见长的丁天光1992年在“人民文学”第四期上发表了散文《塬顶上的磨坊》,成为全区第一个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被吸收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邸广平同志长期在文化部门工作,已在《飞天》、《陇原文化》、《西风》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被吸收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海正东、汪旭红的散文,安正辉的杂文多次在国家、省级报刊发表并获奖,成为全市青年作家的生力军。马有常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风雨春秋》,舍存贵出版了个人诗集《关山春韵》,来自大秦回族乡现供职于《平凉日报》的秦玉龙、李晓明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散文、时评极具影响力。秦玉龙在《平凉日报》开设的“半瓶子”专栏,挖掘平凉地域方言俚语,展现平凉风土人情,被评为“中国地市报名牌专栏”。另一方面,书画创作人数多,影响大。用“人杰地灵”说崆峒回族书画创作并不为过。在平凉书画“四大家”中,目不识丁的刘芳铭占有一席,不能不说是平凉书画界的奇迹。目前,不论是从崆峒走出去的兰仲杰、马耀南,还是坚守本土的李鹏翔、丁仁杰、者存贵、刘耀魁、丁培兴、金秀礼、苏贵文、李予生、苏晓辉等都在用手中的笔勤奋耕耘,服务社会。兰仲杰身为从白庙回族乡走出的将军,多次回故里举办书法、摄影展、推动了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马耀南的书法作品,在平凉回族中广为流传。2004年8月28日,借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暨首届崆峒文化旅游节的东风,“平凉回族书画作品展览”在区文化馆隆重举行。者存贵、丁仁杰、丁培兴、刘耀魁、金秀礼五位回族书画家集体亮相,在平凉古城引起轰动。白水镇退休教师赵怀礼的微型山水画曾被市上选送到省上参加文博会。阿文书法可以说是回族书画艺术中的奇葩。马益平、马石头、舍俊有、于金学、黄金广、苏晓辉的阿文书法,深受广大回族群众的喜爱,同时,也走出了国门,受到国外穆斯林的青睐。



【快讯】平凉民族艺术研究会书法家参加区文联在崆峒镇开展“三下乡”活动


三、非物质回族文化遗产底蕴深厚




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它的载体回族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社会生活长时间累积起来的。平凉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群众一样,其风俗习惯和礼仪往来,最大程度的保持了阿拉伯和伊斯兰的文化传统。崆峒区的回族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婚丧习俗,接人待物中保留了独特的民族特色,特别是语言中夹杂的阿拉伯、波斯词汇,很好的保留了伊斯兰文化传统。在平凉市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崆峒回族剪纸、回族撒子制作工艺以及回族歌谣名列其中。通过文化部门近几年的普查挖掘,在回族乡回族社区中,保留着大量的传说,故事和民歌、俗语。特别是回族妇女信手拈来的剪纸、千丝万缕的刺绣,饱蘸热情的面点制作,是我们应加以珍惜、保护和发掘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任家庄:平凉最古老的“清真学堂”



四、回族武术丰富了崆峒武术内容




回族群众喜爱武术,崆峒回族武术已成为崆峒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国初,从河南桑坡来平定居的回族拳师郭京华、丁鸿奎精通查拳、枪术、刀术、散打,武艺精湛,受徒颇多。抗日战争前后,来区定居的有河南桑坡拳师马恒福、马培文、白良青以及陕西西安的童天详。马恒福擅长查拳、炮锤,演练起来结构紧凑、刚劲有力。童天详擅长华拳、花拳、剑术、棍术。他们一生授徒,为发展崆峒武术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列为中华武术名人。近年来,童世英、马明星、白义海等回族拳师为弘扬崆峒武术奔波着。白义海现任国际崆峒派武术广东分会主席,率领崆峒派弟子在国际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奖,扩大了崆峒武术的影响。

平凉回族武术家“长城论剑”创佳绩



五、对加强全区回族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阵地建设,消除空白文化站

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回族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回族群众聚居在南北山塬区,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如音响、电视机、书桌、报架、图书、报刊等奇缺。文化站仍旧处于“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汉子”的状况,群众文体活动不能正常开展,部分回族乡群众一年甚至没有组织一次象样的文化活动。我们要抢抓十七大做出的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彻底消除民族乡空白文化站,为开展文化活动、保护优秀文化遗产提供阵地保证。

2、加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我区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地区,有回、满、藏、布依等少数民族18个。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完美、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随着传承人的消亡而消亡。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这就对民族文化的保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我区特有回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加强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

培养造就一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热爱民族文化事业,具有各项扎实功底和良好素质的回族工作人才队伍,是做好我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回族文化遗产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和回族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来推动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的培养。制定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规划,采取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培训,不断壮大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大力培养专业骨干队伍。尤其是要重点加强民族研究人才、技艺人才的培养。要从政治上爱护、职称待遇上关心、生活上照顾,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4、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可以根据我区域回族文化的特点,着重发掘、提炼和开发回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具有回族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推动我区旅游业的发展。用发展文化旅游业来推动回族文化(包括经营性文化和非经营性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用保护、传承、合理开发回族文化来支撑回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一些已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激活、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等得以重视和发掘,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得到维护和管理。这些文化遗产重获新生,作为独有的文化资源,不仅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保存、传承和弘扬了我区的回族传统文化。只要认识到自己从另一方面来讲,当他们认识到从事的民俗活动可当作旅游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就会刺激他们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欲望,激活他们参与、演出的热忱。同时,在旅游开发中,合理、适度、科学的旅游开发又能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弘扬和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只有保护好民族文化,才能利用好民族文化;只有利用好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 弘扬伊斯兰正能量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